冬月的寒風雖稍顯刺骨凜冽,但我校語文工作坊的教研熱情卻絲毫沒有減少半分,反而因“重慶市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培訓(初中語文)培訓班”各位同仁的到來更加熱鬧而有深度,并且在深度教研中彰顯了我校獨特的“競和”理念。
12月16日是我校語文工作坊既定的工作坊教研活動日,此次教研由初一語文組的肖安慶老師執(zhí)教《寓言中的學與思》、初三語文組的王云執(zhí)教《劉姥姥進大觀園》,全體語文工作坊教師、渝中區(qū)初中語文教研員李永紅及重慶市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培訓(初中語文)培訓班的部分學員參與聽評課。
我校作為渝中區(qū)“2+1項目”重點打造學校,一直與相關政策保持同頻共調,切實打通各學科教研與教研員的溝通渠道,積極吸收并內化落實相關意見建議。教研員李永紅老師一直倡導要讓學生每堂課都有能拿得走、用得到的具體程序化知識。
這一點在初一年級肖安慶老師的課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在這堂課中,肖老師將寓言閱讀的方法理性分解為“尋變化——找原因——探寓意”三步,通過結構化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獲得程序化知識,并以這三步作為閱讀抓手,由學習這一篇寓言進而掌握閱讀這一類寓言的理性方法。
同時肖老師還注重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自我生成學習資源,不僅讓學生讀寓言,還放手讓學生創(chuàng)作寓言故事,學生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在肖老師循循引導下被深層的激發(fā)出來。
如果說初一語文組肖老師的課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理性建構的美,那初三語文組的王云老師則是將傳統(tǒng)語文教師扎實的文學之美展露無疑。
王云老師執(zhí)教的是小說《劉姥姥進大觀園》,小說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較為棘手的部分,但王老師以自己扎實的教學功底與深度的文本解讀能力,將本課以“笑”作為線索串連整堂課,輔以“賞笑——品笑——悟笑”將整堂課切分為有機的三部分,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恰當?shù)靥幚砗昧诉@一篇與這一本名著的關系,將劉姥姥這一位初看是下里巴人細看卻是人世智者的形象講解得入木三分。
教研員李永紅老師談到,好的名著教學會激發(fā)學生對其的興趣,《紅樓夢》盡管不是初中的名著必讀篇目,但通過王云老師的這堂課相信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紅樓夢》的閱讀興趣,這無疑將會對高中的名著閱讀埋下興趣的伏筆。
兩堂各有風采的語文課一結束,我校語文工作坊就與重慶市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培訓(初中語文)培訓班的部分學員進行了評課。培訓班的老師談到肖老師的這堂課給了他們莫大的啟發(fā),原來寓言教學還可以這么上,還可以將閱讀策略程序化。同時表示雙方教師就這堂課展開教研非爭論高低,而是共生和進,這也與我校“競和”的辦學理念相同調。我校語文工作坊針對王云老師的教學課也展開了深度的評課活動,每個人各抒己見,雖不盡相同,但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了新的火花,這恰是以“競”促“和”的有利體現(xiàn)。
教研員李永紅老師最后針對兩堂課進行了更具專業(yè)性的總結點評,他談到這次深度教研讓他感到興奮,兩堂課都體現(xiàn)了大中語文老師扎實的文學功底以及積極求進的良好素質。同時表示,我校語文工作坊在在渝中區(qū)“2+1”項目的幫扶下,每一步走得都很扎實,相信語文工作坊能夠激揚“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豪情壯志,凝聚“風雨無阻向前進”的智慧力量,在次次的教研活動中增進本領,在節(jié)節(jié)的具體教學中鍛煉學生,在場場的考試中提高分數(shù)。
作為渝中區(qū)首批示范初中,大中一直肩負著“守好渝中區(qū)教育西大門”的神圣使命,面對“2+1”項目的有序推進,大中語文工作坊更是責無旁貸為此加油助力,相信在各級領導的幫助下,語文工作坊定能夠將志存高遠貫徹到切實篤行中,將雄心壯志落實到腳踏實地上。
(撰稿:汪煜杰 審核:宣傳處 )